在广东哪里打工?珠三角各个城市都有。答案最多的,是东莞。
过去40年间,东莞从一个地区生产总值仅6亿元的农业县,发展成经济总量超8000亿元的制造业名城,东莞的发展堪称中国巨变的缩影。作为闻名全球的世界工厂,东莞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在中国的主要承接地之一。
东莞早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很多工厂都是几万人、十几万人的巨无霸,吸纳了数以百万计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在这里谋生。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企业综合成本大幅攀升,东莞原先占有主导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规模撤退,“东莞模式”何去何从的担忧一度引发海内外的强烈关注。
当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工人扛着沉重的背包黯然离开,当曾经繁杂喧哗的厂区变得荒凉落寞,很多人都认为东莞必将盛极而衰。然而,沉寂数年之后,人们却蓦然发现,一个更具活力的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已经强势归来。
东莞1.0:虎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来工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发迹是从虎门开始的。
1978年9月15日,东莞首个“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虎门,标志着东莞外资经济的正式起步。因为离香港近,东莞发展“三来一补”显然比珠江西岸的佛山等地更有优势,很多村干部看到这种发展趋势,纷纷动员村民投资建厂出租。
越来越多的山坡、荒地、平房被一栋栋崛起而起的厂房取而代之。改革开放前全镇只有两家裁缝店的虎门,迅速聚集起了数以千计的服装服饰厂。伴随着着老板的残酷剥削与工人的抗争、本地人与外来劳工之间的摩擦,东莞早期工业化在争议中前行。凭借着服装产业的崛起,虎门成为东莞乃至整个中国声名最显赫的镇街之一。
第一批到东莞打工的60后、70后可能还会记得虎门上世纪80年代的“洋货街”的热闹、90年代富民商业大厦开业时的水泄不通,记得黄河服装城、富民服装商务中心、虎门国际会展中心等响当当的产业地标。
东莞其它镇街也逐渐发展起来,纺织、服装、电子、食品、机械产业成行成市,各类外资企业遍布东莞城乡各地。到1993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0.49亿美元。东莞的工业企业单位数由1978年的1290家增加到1993年的12449家,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2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267.67亿元。
1996年,首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在虎门举行,这是全国第一个在镇一级举办的国际性交易会,虎门服装一炮走红,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当时的纺织工业部领导和专家到虎门实地考察之后,对虎门服装产业的规模及市场繁荣都感到十分震惊。
东莞早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因此很多巨无霸工厂都动辄几万人、十几万人的规模。例如位于高埗镇的裕元鞋厂,高峰期员工达12万人,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鞋厂。耐克、阿迪达斯等知名运动鞋都是从这里流向世界,年产值高达数十亿美元。当时珠三角很多高中生、大学生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希望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号称是原厂生产的耐克、阿迪。
东莞各个大大小小的工业区里,上下班的时候,浩浩荡荡到处都是穿着各种工服的员工,到处都是叽叽喳喳、嘻嘻哈哈的年轻女工。有些厂里除了一大片员工宿舍楼之外,还专门为员工的家属和子女建了幼儿园、学校、医院。
工资虽然不高,但还能拿到超产奖、“红包”、加班补贴等,许多工厂还实行伙食免费或补贴,因此,打工者的大部分收入都能寄回家。那时候,邮局里汇款的外地人常常排起了长龙。
据东莞市邮局的统计,1987年一年,外乡人在邮局汇款有68万余次,汇出款项上亿元;仅12月份,外地人平均每天有2600人次汇款,汇出款项120万元。向东莞输出务工较多的广东山区县龙川,连年劳务收入在三四千万元,占全县国民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东莞长安、资本密集型产业、技工
90年代之后,长安崛起。
1995年9月,离开小霸王的段永平,在与中山一江之隔的东莞长安镇,创办了步步高电子公司。随着音乐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相继推出,步步高及旗下的OPPO、vivo均进入发展快车道,并缔造出一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智能手机产业聚集区。
段永平一手缔造的手机王国使长安一举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安镇还主要是以五金模具产业为主。在步步高的带动下,长安镇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上下游相关企业超1200家。
这是东莞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与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转变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东莞的外来工群体从以60后、70后为主的农民工,逐渐转变为以80后为主的技工。
2000年,东莞工业企业数已增加到16975家,工业总产值达1519.79亿元,此时,东莞的经济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龙头的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IT制造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世界95%的IT配套产品都可以在东莞配齐,“东莞制造”响誉全球,标志着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的诞生。
据统计,2008年,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954家,比2000年的1663家增长2.6倍,完成工业增加值1689.90亿元,比2000年增长5.5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东莞原先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很多制造业工厂承受不了越来越高的综合成本,尤其是台湾商人的电子厂和制鞋厂,大多陆续迁到东南亚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
多少青春、多少回忆、多少辉煌、多少梦想,最终只剩下人去楼空之后的一片荒凉。
那些逐渐老去的60后、70后也返乡的返乡,转行的转行。
东莞3.0:松山湖、知识密集型产业、IT工程师
四万亿的国家投资似乎立竿见影。2009年初,一些地方已开始声称“率先突围”。而此时的东莞,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落寞的背景。2009年一季度,东莞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国际产业转移的大潮退去,很多人都做好了看东莞裸泳的准备。
东莞并非没有意识到原有发展模式的风险与弊端。实际上,早在2000年前后,东莞已经开始谋划如何突破瓶颈,寻找迈向高端化的未来之路。2001年 7月,东莞第19次、20次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兴办大型工业园的设想,并定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以大朗镇境内的一个大型天然水库松山湖为中心,东莞将大岭山、寮步和大朗三镇靠近松山湖的部分边缘地带划分出来与湖泊区域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科技园区,并寄予了推动经济模式转变、缔造新的增长引擎、再造一个新东莞的重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东莞人的远见在松山湖收到了丰厚的馈赠。当深圳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之后,经济结构逐渐向服务型和知识型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产业外溢。环境优美且距离深圳仅一步之遥的松山湖一举成为深圳产业转移的最佳首选地。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华为的落户。华为在东莞东山湖的新园区占地约1900亩,总投资100亿元,是华为在全球最大的园区,除了华为终端总部,还布局了第二代数据中心、华为大学、研发中心和中试中心等功能载体。
松山湖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虎门、长安等强镇。2018年,松山湖实现生产总值638亿元,增长13.9%;税收突破170亿元,排在首位的就是华为。
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公司在松山湖落户,共同描绘出了这个新兴的创新基地的未来。东莞先进制造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了50.5%。这意味着,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已见成效。
松山湖里的“新莞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而主要是以80后、90后为主的IT工程师。截至2017年,东莞市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8.5万名。
东莞的野心不止于此。松山湖南部,东莞还规划建设了一个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构建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要实验室、世界科学家和世界前沿产业四大集群,一个年轻的科创“策源地”呼之欲出。
2018年5月,德国商报驻中国首席代表泽林到东莞采访之后,发表了一篇名为《东莞转型成为生态科技栖息地》的文章。泽林认为:“东莞聚集了年轻的中外科技人才,他们对这里的环境感觉很舒服。在这个花园般的环境中,他们不仅迸发出好的创新点子,而且推动他们创新项目转化的产业配套就在身边。”
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断言,“若干年后,将会有更多世界级的科学家来到松山湖畔。”
蝶变的东莞,已经走出低谷,呈现新的勃勃生机。